在废水分析中,化学需氧量(COD)和生化需氧量(BOD)是评估水质污染程度的核心指标,二者从不同维度反映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与特性,为污染治理提供关键依据。

COD:全面量化有机污染总量
COD通过化学氧化剂(如重铬酸钾)在强酸性条件下完全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,以消耗的氧化剂量换算为氧当量(mg/L),代表废水中所有可被化学氧化的物质总量。其核心价值在于:
覆盖范围广:不仅能检测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(如糖类、脂肪),还能量化难降解有机物(如塑料、合成染料)及无机还原性物质(如硫化物、亚硝酸盐),避免因污染物种类复杂导致的漏检。
检测效率高:化学氧化反应快速(通常2小时完成),适合批量检测和实时监控。例如,工业废水排放口常安装在线COD监测仪,可实时反馈污染超标情况,为应急处理提供数据支持。
反映污染强度:COD值与废水毒性、耗氧量呈正相关。高COD废水(如食品加工废水COD可达10,000mg/L以上)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,会导致水体缺氧、生态崩溃。
BOD:评估生物可降解性
BOD通过模拟微生物在20℃条件下分解有机物时的耗氧量(通常测5日BOD,即BOD₅),反映废水中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。其核心意义在于:
指导生物处理工艺:BOD/COD比值(可生化性)是判断废水是否适合生物处理的关键参数。若比值>0.3,表明有机物易被微生物分解,可采用活性污泥法等生物技术;若比值<0.2,则需先通过水解酸化、芬顿氧化等预处理提高可生化性。
预测水体自净能力:自然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与BOD直接相关。例如,河流的BOD容量有限,若接纳的废水BOD超过其自净能力(如城市污水BOD₅约200mg/L),会导致水体黑臭。
关联生态风险:高BOD废水排放会加速水体溶解氧(DO)消耗,威胁鱼类生存。例如,养殖废水BOD₅超标可能导致鱼苗大量死亡。
二者协同应用的价值
互补性分析:COD反映总污染负荷,BOD反映生物可降解部分,二者差值(COD-BOD)可估算难降解有机物占比,为工艺选择提供依据。例如,制药废水COD高但BOD低,需强化预处理或采用高级氧化技术。
动态监控治理效果:通过对比处理前后COD/BOD的变化,可评估工艺效率。如某化工废水经生物处理后,COD从800mg/L降至150mg/L,BOD从300mg/L降至20mg/L,表明处理效果显著。
合规性判定:多数国家将COD、BOD作为废水排放标准的核心指标(如中国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要求COD≤100mg/L、BOD₅≤20mg/L),二者数据是环保监管的直接依据。
综上,COD和BOD从“总量”与“可降解性”双维度刻画废水特征,为污染控制、工艺优化和生态保护提供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。